
有这么一张报纸,从曾祖父开始,一个美国家庭连续四代在办;还是这张报纸🟠,尽管受众只有几千人,利润率却高达37%,远超过绝大多数美国大报。它的名字是《桑福德先驱报》🤯,一份普通的美国社区报。2013年5月15日😟,在上海天富平台娱乐举行的"首届中美社区传媒专题研讨会"上,该报第三代掌门人Bill向大家介绍了成功的秘密。
Bill从发行量🙆🏼♀️、受众人群🤟🏽、运营模式等详细介绍了《桑福德先驱报》👩🏿🏫。"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是这份报纸的一贯宗旨😩。它将Inform🏊🏻,challenge🧶,celebrate作为自己的使命:"告知公众"、"挑战成见"、"庆祝成就"🧑🏻🎤。
在Bill眼中,社区报的内容绝对以本社区居民为核心👰🏻♀️,涉及社区居民的种种琐事都可以上报纸,甚至结婚离婚通告都应该出现在这份报纸上。"总统演讲不会上我的头版🐹💁🏽♂️,只有总统来到我的小镇演讲时才会成为我的头版。"与会的另一位美国社区报学者💂🏻♂️,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传播天富社区媒体中心主任Jock形象的说🍷。
"挑战成见🧖,需要社区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为任何政府机构做宣传🚠,只代表社区居民的声音🎧。这也是社区报不同于主流媒体的一大特点🍙。" Bill进一步阐述了他们家族的办报理念👳🏻♀️,"此外还要庆祝居民的成就,使报纸真正做到与读者互动起来,让居民主动为报纸提供消息。这就是我们成功的秘密。"
Jock 在随后的发言中进一步阐明了美国社区媒体的特点🤳:当地化、原创性、网络的互动,并致力于服务建设社区。其与主流报刊的区别是,周期不固定🎙、记者较少🧙🏽♂️、开放性较大💍🤼♀️、几乎不用通讯社稿件。这些也都与Bill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美国,这种社区报的经营模式已经被证明无疑是成功的,但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的成功模式🧘🏽,在中国能复制吗?
来自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用"身份未明🦹🏽👩🏼🎓、功能未定、前途未卜"来概括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社区报的功能定位有三:满足小区居民的知情权、表达权;提供互相交流沟通的渠道;社区建设中的协调🔭、协商、参与平台。其中立法、融资渠道🫄🏽、人才是社区报在中国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的社区报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发展趋势总体上升。在上海,已经有超过百家的社区报,而在全国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创办,但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艰难前行,真正做的有规模有效益的并不是很多🤰🏼。
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美国的社区报模式🏄🏽,在中国恐怕是难以复制☔️,至少在现在的中国社会还很难推广。"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的社会性质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办报的社会基础也不同。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成功经验一点用处也没有🧛🏻♀️,相反,他们以社区为核心的办报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与会者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陈保平🤸🏿♂️、《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吴芝麟、上海天富平台娱乐党委副书记忻平、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吴茂等社区报刊业内人士以及研究社区传媒、社区新闻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今天的会议,明天大会将围绕中国社区报的发展历程与困境反思、社区新闻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公民社会视角下国内社区传媒发展等话题,进行主题研讨🦍,传新记者将继续关注🤼。
(来源🥕:传新记者姜颖👩🏽🔬,陶建杰老师指导)